学习成绩不好,可能是你的孩子患有【习得性无助】!!!
作者:暮晓迟
“我不懂!”
“我不会!”
“我做不到!”
……
你的孩子是否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?
成绩总是无法提高?甚至越来越差?
在每次面对学习时,孩子是否总是展现得十分抗拒?
是不是每次遇到问题,还没有努力就觉得自己不行?
老师布置的作业,孩子是否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?甚至根本不完成作业?
遇到挫折时,孩子是否会直接选择放弃?
你的孩子是否常常觉得沮丧、无助,甚至愤怒?
是否认为自己的人生根本无法有所成就?
如果出现以上几种现象,那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患有“习得性无助”!!!
· 01 ·
什么是习得性无助?
习得无助感的理论,最早是在1975年由宾州大学心理系的教授马丁·赛里格曼所完成的。
他使用了三只狗与鞍具行为来作为习得无助感的试验。
试验是将两组狗放在吊床当中,第一组狗被轻微电流电击,但它们能够停止电流,另一组狗则不行,当这个吊床实验做完之后,再将这两组狗放到一个有障碍物的屋子,第一组狗在屋子中遭受电击时,会跳过障碍物逃走,第二组狗在遭受电击时,则不尝试逃走,只会躺在原地不动。
简单概括,就是在曾经经历过的学习过程中,因为多次遭受失败或批评的打击,所造成的对现实无可奈何、放任自流的心理状态,在情感、行为和认知中表现出无助和消极。
习得性无助患者,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天生的失败者,所以没有必要挣扎,也无法改变。
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现实,不愿再去努力,以免自取其辱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不以为然,认为不就应该在失败中成长,在挫折中吸取教训么!认为你的孩子所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只不过是懦弱或者懒惰。
其实不然,家长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,由于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,可能会在内外压力下,从意志消沉到绝望,甚至造成忧郁症和抑郁症等等心理疾病。
· 02 ·
人们是怎么陷入习得性无助呢?
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,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动物现象和实验:
在印度被驯象师捆绑住脚的小象,长大后依然会被那根绑住了腿的绳子困住,哪怕以自身的力量能够轻易摆脱绳子的束缚。
1975年宾州大学心理系的教授马丁·赛里格曼实验中,曾被多次被电击过的狗,哪怕放到可以逃离电击的环境中,仍然躺在原地,忍受痛苦。
无论是大象还是小狗,甚至在其他实验中的动物,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:它们在之前的经历中认识到,他们是无法改变结果的。在内心深处,已经判定自己无法控制外界的事情,从而导致了消极应对。
而当人们患有习得性无助的时候,更习惯于从三个角度来解释自己失败的原因:
1.Personal(自我的):人们会把问题投影在自我身上,会认为错误的原因归结于自己。
“全部都是我自己的错。”
2.Pervasive(泛化的):人们会扩大失败的影响,认为不仅仅只是这单个问题了,已经泛化影响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“我做什么都做不好。”
3.Permanent(永久的):这个角度上,人们已经把问题定性为永远不可能被改变了的。
“这辈子都是这样子了。”
相信作为家长的你可能更为关心,还在成长发育期的孩子们,到底是因为什么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呢?
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:
社会环境:
学校就像一个微型的小社会,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。
在学校,通过与同年龄伙伴们的交流,是孩子们培养自信和自尊的重要场所。
在《学生青春期健康成长的教育艺术》书中说道: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,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长发育和心理方面的逐渐成熟,对自我的关注就越来越强烈,使自我意识得到高度发展。
当感到能够胜任某件事时,会感觉到恰好,当受到别人的尊重时,会给自己积极的评价,然后就会形成相应的态度体验。这种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重要性所作的评价就是自尊。
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,当孩子在学校收获同学老师正面积极的评价时,会产生正确的自我价值的认知,也就是自尊。
相反,当校园充斥着各种关于学习成绩的竞争,还有排名,在这种敌对性较高的的环境下,如果经常收到老师的批评,甚至是来自同学们的侮辱、嘲笑或者歧视等等负面消息的反馈时,孩子就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。
一次次负面情绪的累加,“无能”、“没用”就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认定。
那么此时,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下,孩子就会开始拒绝努力,并且排斥学习。
家庭因素:
无疑,家长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模版。
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,是孩子对自己的最初认定。在两种家庭环境下,很容易造成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。
第一种,期望过高的家庭。
普遍来说,这类家庭中的父母,可能会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一些思维,比如你是最棒的,你是最聪明,只要努力你什么都可以的......
可是当父母过高的期待值无法被满足的时候,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。
现实中的屡屡失败,在过高的预期值下,两者之间的矛盾加深了孩子的挫败感。
无论自己怎么努力,都达不到父母的预期,长久下去,无力感使得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深渊,并产生逃避情绪。
第二种,批评式家庭。
这种家长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式家长,信奉批评式教育。
“为什么没考满分?为什么会被扣掉2分?”
“为什么没考第一名?”
这是中国式家长最常说的话。似乎孩子还不够努力,只有不断的磨砺和打压,孩子才能化茧成蝶、突破自我。
可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。能在打压式教育中成才的孩子只是极少的一部分。
不信,你看古往今来,传统教育下到底培养出来几个人才?
在作出一定的成绩时,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正面积极反馈,就无法形成正常的积极效应。
德国科学家于2019年8月27日在《自然•神经科学》上发表论文称,大脑岛叶皮质后部的神经细胞负责处理负面感觉和情绪,并可将信息传递给杏仁核或伏隔核,进而影响动物的行为。
一般认为,刺激杏仁核可以引起焦虑和恐惧。
这一研究表明,当家长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,反而用负面批评的话语责骂孩子时,孩子的大脑杏仁核受到刺激,也就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和恐惧。
久而久之,这种焦虑和恐惧可能进一步压垮孩子的信念。最终,产生无望感,对未来不再抱有积极的期待。
自身因素:
抛开社会和家庭因素,作为一个孩子,当过度执着于与他人比较时,更容易陷入一种思维怪圈。
越是比较,越不能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,越容易陷入极端,更加执着于与他人竞争。
其次,过度的责怪自己。当遭遇失败的时候,面对外界的影响,将所有问题加诸于自己身上,而不去冷静分析缘由。这样导致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,最终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。
· 03 ·
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呢?
我想每个认真看完上文的你,都有了自己的答案。
我总结了几点,希望对每个家长都能有所帮助。
• 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。
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,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才是我们应该做的。培养孩子的兴趣,发展成自身的优势。
• 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。
正确的赞扬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,不要过分执着于成绩,不懈的努力才是孩子最值得称赞的亮点。
• 不和他人比较。
学校社会的竞争永不停歇,也不可避免。但是作为家长,我想,教会孩子理性看待竞争环境,着重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最关键的。
• 失败时候的陪伴。
有成功就有失败,当孩子面对失败的时候,难免都会情绪低落。比起一味地批评教育,这个时候坐下来陪着你的孩子,和他一起冷静地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,总结经验教训,接受失败,再鼓足勇气面对未来,不是更加有益和温馨么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都会有自身的闪光之处。
曾作为孩子的我,渴望学习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,不再是为了任务成了煎熬。
而是为了思考,为了探索,为了好奇。
为了科幻电影中的宇宙,“我”爱上了物理。为了旅游时精美绝伦的亭台楼阁,“我”迷上了历史。为了阳光下盛开的花朵,“我”了解了生物。为了游戏角色背后的秘密,“我”接触了编程。
为了兴趣而学,为了好奇更加深入。
我希望每个孩子提到学习的时候,脸上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!
参考文献:
1. Seligman, M. E. P. Learned helplessness.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. 1972, 23 (1): 407–412. doi:10.1146/annurev.me.23.020172.002203.
2. Seligman, M. E. P., 1975 Scientific American
3. Seligman, M. E. P. Learned helplessness.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. 1972, 23 (1): 407–412. doi:10.1146/annurev.me.23.020172.002203.
4.《学生青春期健康成长的教育艺术》学生青春期教育指导小组,辽海出版社。
5.《负面情感新号经两条通路影响行为》国家科学基金自然委员会 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。
文章来源于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:gcocp2014